×

We use cookies to help make LingQ better. By visiting the site, you agree to our cookie policy.


image

Dashan (大山), 2018 May - 大山侃大山:歪講北大精神 (The Peking University Spirit)

2018 May - 大山 侃大山 :歪講 北大 精神 (The Peking University Spirit)

我 這次 回母校 呢

想起 的 不僅 是

三年 的 進修 留學 的 時間

我 還 想起 20 年前

來 參加 北大 百年 校慶 的 一些 活動

因為 那個 時候 呢

鬧 得 有 一點 尷尬

我 再 跟 大家 分享 一段 故事

因為 進修生 和 研究生 、 本科生 不太 一樣

學校 對 我們 是 沒有 明確 的 課程 要求

而且 大家 都 知道 , 來 了 以後 我 拜 姜昆 老師 為師

開始 學習 中國 的 傳統 曲藝 藝術 , 相聲 , 是 吧

又 和 丁 廣泉 老師 經常 出去 演出

那個 時候 興起 了 一個 新 的 學習 模式

叫 ” 走 著 學 “

什麼 意思 呢 ?

就 先到 這個 城市 去演 一場

再 到 那個 城市 去演 一場

邊 走 邊學 , 邊 走 邊學

後來 丁 老師 糾正 我 的 發音

說 我們 這個 不 叫 ” 走 著 學 “

我們 這 叫 ” 走穴 “

” 走穴 “ 也 是 一個 學習 方式 , 是 吧

確實 受益匪淺

但是 因為 這樣 一個 學習 方式

實話 說

在 北大 三年 裡頭 呢

一門 課 沒學 完

一次 考試 都 沒 寫 過

一個 學分 都 沒有

這 還 不夠

北大 還 拿 我 當 優秀 外國 留學生 代表

建國 六十週年 的 時候 , 真的

評選 出 建國以來 60 名 最 優秀 的 外國 留學生

唉 , 這裡 頭 就 有 我

這個 真的 不是 批評

不能 說 北大 不 嚴謹

非常 嚴謹

因為 , 你 看

我 離開 學校 的 時候 不 叫 “ 畢業 ”

拿 的 也 不是 一個 畢業證書

拿 的 是 一個 進修 證

進修 證 上面 寫 的 還是 非常 嚴謹

上面 寫 著 : 茲 證明

加拿大 留學生 馬克 · 羅 斯維爾 同學

從 1988 年 到 1991 年

在 我校

待滿 三年

就是 這 “ 優秀 外國 留學生 ” 這個 身份 呢

真的 是 讓 我 感覺 有 一點 尷尬

最 尷尬 的 就是 百年 校慶 那次

還是 副校長 點名

讓 我 上台 代表 “ 優秀 外國 留學生 ” 去 致辭

你 說 這個 時候 我 上台 , 我能 說 什麼 呢 ?

呵呵 , 我 非常感謝 我 的 母校 北京大學

當年 沒有 要求 我 參加考試

嘿嘿

要不然 還 真 沒有 今天 的 成功 啊

也 不能 那麼 說 , 是 吧

我 又 不想 瞎說 , 是 吧

得 找 .... 誒

靈機一動 , 想了個 主意

我 就 說 , 哈

非常感謝 我 的 母校 北京大學

因為 , 你 想 , 我來 的 時候

我 是 多倫多 大學畢業

在 海外 學了 四年 的 中文

但是 , 我們 在 國外 學習

那 恐怕 是 啃書本 , 書面 知識

來到 中國 就是 想 了解 一個 活生生 的 中國 文化

所以 我 最 感謝 我 的 母校 北京大學

給 我 提供 這麼 好 的 一個 平台

來 了 以後 呢

還 鼓勵 我 多 ...

走出 校門 走進 社會

可以 這麼 說 吧

我 覺得 肯定 是 說 到 點子 上 了

因為 這個 時候 副校長 站 起來

伸著 大拇指 說

對 !

剛才 大山 同學 講 的

就是 我們 一直 提倡 的

“ 北大 精神 ”

讓 我 對 北大 精神 有 一個 新 的 認識

2018 May - 大山 侃大山 :歪講 北大 精神 (The Peking University Spirit)

我 這次 回母校 呢 Returning to my alma mater

想起 的 不僅 是 I'm reminded not only of

三年 的 進修 留學 的 時間 the 3 years I spent studying here

我 還 想起 20 年前 I'm also reminded of 20 years ago

來 參加 北大 百年 校慶 的 一些 活動 Coming to attend Beida's 100th anniversary

因為 那個 時候 呢 Because that time

鬧 得 有 一點 尷尬 It was really awkward

我 再 跟 大家 分享 一段 故事 Let me share that story with you

因為 進修生 和 研究生 、 本科生 不太 一樣 Students in independant studies are different from graduate students and undergrads

學校 對 我們 是 沒有 明確 的 課程 要求 We don't have specific course requirements

而且 大家 都 知道 , 來 了 以後 我 拜 姜昆 老師 為師 And, as you know, after arriving here I was accepted as a pupil of Jiang Kun

開始 學習 中國 的 傳統 曲藝 藝術 , 相聲 , 是 吧 And started studying traditional Quyi arts, xiangsheng, right?

又 和 丁 廣泉 老師 經常 出去 演出 And I used to travel & perform a lot with Ding Guangquan

那個 時候 興起 了 一個 新 的 學習 模式 At that time a new study method became popular

叫 ” 走 著 學 “ Called "travel study"

什麼 意思 呢 ? What does that mean?

就 先到 這個 城市 去演 一場 You first perform in this city

再 到 那個 城市 去演 一場 then do a performance in another city

邊 走 邊學 , 邊 走 邊學 travel, study, travel, study

後來 丁 老師 糾正 我 的 發音 After a while Mr. Ding corrected my pronounciation

說 我們 這個 不 叫 ” 走 著 學 “ This is not "travel study"

我們 這 叫 ” 走穴 “ this is “moonlighting”

” 走穴 “ 也 是 一個 學習 方式 , 是 吧 I guess moonlighting is a form of studying

確實 受益匪淺 I did learn a lot

但是 因為 這樣 一個 學習 方式 But because I was busy with this kind of “studying”

實話 說 to be honest

在 北大 三年 裡頭 呢 During the 3 years I was at Beida

一門 課 沒學 完 I never finished a single course

一次 考試 都 沒 寫 過 I never even wrote a test

一個 學分 都 沒有 Didn't get a single credit

這 還 不夠 Not just that

北大 還 拿 我 當 優秀 外國 留學生 代表 Beida has always considered me an "outstanding foreign student"

建國 六十週年 的 時候 , 真的 For the PRC's 60th anniversary, really

評選 出 建國以來 60 名 最 優秀 的 外國 留學生 They selected "60 most outstanding foreign students of New China"

唉 , 這裡 頭 就 有 我 and I was on the list

這個 真的 不是 批評 I'm not being critical

不能 說 北大 不 嚴謹 You can't say Beida wasn't strict

非常 嚴謹 Very strict

因為 , 你 看 Because, you see

我 離開 學校 的 時候 不 叫 “ 畢業 ” when I left school it wasn't called "graduation“

拿 的 也 不是 一個 畢業證書 I didn't receive a graduation certificate

拿 的 是 一個 進修 證 Just an "independent studies certificate”

進修 證 上面 寫 的 還是 非常 嚴謹 This certificate was very precise

上面 寫 著 : 茲 證明 It said: "This is to certify

加拿大 留學生 馬克 · 羅 斯維爾 同學 the Canadian student Mark Rowswell

從 1988 年 到 1991 年 From 1988 to 1991, spent a total of 3 years

在 我校 at our university

待滿 三年 hanging around

就是 這 “ 優秀 外國 留學生 ” 這個 身份 呢 So this title of "outstanding foreign student"

真的 是 讓 我 感覺 有 一點 尷尬 has always made me feel awkward

最 尷尬 的 就是 百年 校慶 那次 especially dur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

還是 副校長 點名 Because the university vice-president

讓 我 上台 代表 “ 優秀 外國 留學生 ” 去 致辭 specifically requested I speak on behalf of "outstanding foreign students"

你 說 這個 時候 我 上台 , 我能 說 什麼 呢 ? What could I possibly say?

呵呵 , 我 非常感謝 我 的 母校 北京大學 I sincerely thank my alma mater, Peking University

當年 沒有 要求 我 參加考試 For not requiring me to write any tests

嘿嘿 Ha ha

要不然 還 真 沒有 今天 的 成功 啊 or I'd never have achieved such success

也 不能 那麼 說 , 是 吧 I can't say that, right?

我 又 不想 瞎說 , 是 吧 and I didn't want to lie

得 找 .... 誒 I've got to.... hey!

靈機一動 , 想了個 主意 I suddenly had an idea

我 就 說 , 哈 I just said

非常感謝 我 的 母校 北京大學 Thank you to my alma mater, Peking University

因為 , 你 想 , 我來 的 時候 Because, remember, when I arrived

我 是 多倫多 大學畢業 I had just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

在 海外 學了 四年 的 中文 having studied Chinese abroad for 4 years

但是 , 我們 在 國外 學習 But, studying Chinese abroad

那 恐怕 是 啃書本 , 書面 知識 is a lot of book-learning, theory

來到 中國 就是 想 了解 一個 活生生 的 中國 文化 Coming to China, I wanted to learn about the living culture

所以 我 最 感謝 我 的 母校 北京大學 So the thing I'm most grateful for is that Peking University

給 我 提供 這麼 好 的 一個 平台 provided such an amazing platform

來 了 以後 呢 After I arrived

還 鼓勵 我 多 ...

走出 校門 走進 社會 "Go out and delve deeply into society"

可以 這麼 說 吧 Can I say that?

我 覺得 肯定 是 說 到 點子 上 了 I think I said the right thing

因為 這個 時候 副校長 站 起來 Because the vice-president stood up

伸著 大拇指 說 and put up his thumb

對 ! Right!

剛才 大山 同學 講 的

就是 我們 一直 提倡 的 is just what we call

“ 北大 精神 ” "The Spirit of BeIda“

讓 我 對 北大 精神 有 一個 新 的 認識 That gave me a whole new sense of "The Spirit of Beida"